English

关于西部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1-03-2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内容提要

没有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不可能顺利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当前,西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一、把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作为西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先导工程,在教育思路上有所创新。二、把发掘利用好精神文化资源,作为西部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工程,在创造“品牌”上有所创新。三、把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作为西部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巩固发展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上有所创新。四、把提高公民素质,作为西部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工程,在人才培养战略上有所创新。

李伟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西部五省区时强调指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始终既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既重视经济发展,又重视社会发展,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没有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就不可能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样道理,没有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也不可能顺利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当前,西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把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作为西部精神文明建设的先导,在教育思路上有所创新

改革要深入,经济要发展,思想观念必须更新。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西部大开发必须首先解决好的关键性课题。随着大开发序幕的拉开,许多有识之士敏锐地看到,思想观念落后已经成为妨碍西部发展的“瓶颈”因素。这个“瓶颈”不突破,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受到无形的牵制,西部地区就难以顺利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大力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应当成为西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一个必须攻占的“制高点”。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常讲常新的话题。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尽相同。推进西部地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必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现状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找准工作的着力点,这样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对症下药,取得实效。

西部地区思想观念滞后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是西部人对自身的观念落后状况无动于衷,对解放思想缺乏热情吗?如果这样下结论显然有失公允。今日之西部毕竟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过去相比,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观念滞后造成的发展延误有着切肤之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对思想观念方面的差距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反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深刻;对东部经验、新生事物和国际潮流有了进一步了解,学习先进、追赶时代的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应该说,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是热情拥护的,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也是积极赞成的。

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解释西部地区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呢?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有其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深刻的实践根源。西部人的思想观念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特别是长期的农耕文化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是一定社会实践的结果。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必须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并痛下决心去改变,固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是,新的思想观念要真正确立起来,仅靠良好的主观愿望,仅靠理性的反思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志往往在谈认识、讲道理时明明白白,能够列举出若干条新的观念,但遇到具体问题时,又习惯性地回到了原来的思路上。比如,一方面拥护改革开放,一方面又难以割舍既得利益;一方面欢迎外来投资,一方面又不甘心让别人赚钱;一方面渴望快富,一方面又不愿承担风险;一方面希望变革,一方面又不善创新。道理上明白,行动上滞后;讲起来清楚,干起来茫然。可以说,西部不少同志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问题上,正处在从道理上明白到行动上自觉,从认识到不该怎样做到寻求应该怎样做的艰难跨越之中。

从这样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育的着力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泛泛地强调重要性、必要性上,不能仅仅停留在笼统地批判旧观念、抽象地宣传新观念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发号召、造声势上。就认识谈认识,就观念谈观念,即便下很大的力气,也难以深入、难以突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104页),“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20页)。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进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教育,应当在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上多下功夫。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注重引导人们在具体实践中确立新思想、新观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教育中,要把论理和论事结合起来,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选择当地实际工作中正反两方面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组织干部群众围绕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具体事件,结合身边人、身边事,谈思想、谈认识,设身处地,分析利弊,陈述见解,展开讨论,并及时加以总结和正面引导,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育从抽象的认识层面引向具体的行为层面、实践层面,使广大干部群众不仅懂得为什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且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受到启发,举一反三,明白思想该如何解放,观念该如何更新。通过具体,达到深入;经过实践,提高认识。这样,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等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才不再是一堆飘在纸面上的文章、停在口头上的议论,才会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西部发展的长远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需求,逐步在干部群众思想上扎下根来,变成自觉的行动。

把发掘精神文化资源作为西部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在创造“品牌”上有所创新

自然资源丰富,是西部发展的一大优势。西部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底蕴深厚的精神文化资源。西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000多年的农耕史;西部曾经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所在,是红军长征的主要活动区域,走出了一批批的革命精英,留下了代代相传的革命传统;西部许多省区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过巨大贡献;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5大自治区有3个在西部,30个自治州有27个在西部,汉族和38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人民在这里和睦相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这种买不来、用不尽、独特无双的资源对西部发展的意义,某种程度上不亚于环境、农牧、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树立起资源意识、优势意识、品牌意识,挖掘、开发、利用好这笔宝贵的财富。

一是要把这些资源转化为艰苦创业的精神能源,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精神动力。西部的自然条件艰苦,这是一个劣势,但正是在同艰苦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形成了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坚韧斗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可贵品格,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里形成了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川藏公路精神、兵团精神、三线建设精神等高尚精神,涌现出了孔繁森、秦文贵、吴登云等扎根西部、无私奉献的英雄模范。要广为宣传这样的高尚精神、可贵品格和辉煌业绩,增强西部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自信心,激励和鞭策人们为家乡的振兴和繁荣而奋斗。

二是要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化产业,为西部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开拓新领域。文化产业被国际经济学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日本的娱乐业经营收入已经超过汽车工业的收入。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天航空的第二大出口产业。文化产业又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可以广泛吸纳从业人员,减轻就业压力。如英国体育产业的人数相当于农业、煤炭工业、汽车零件制造业从业人数的总和。这方面,国内已不乏成功的范例。以民族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深圳华侨城旅游渡假区,只是人造景区,每年文化产业的产值就在10亿元左右。上海东方明珠有限公司拥有十几个产业实体。西部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历史上西部相对封闭隔绝,但正是这种封闭,保存了西部文化的“原生态”特点;正是这种隔绝,保留了西部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越发显现出特有的魅力和优势,为西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而丰富的矿藏。但是,西部的这种优势现在远远没有得到利用和发挥,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育长期滞后。

三是要利用资源优势,促进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推出具有西部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增强西部的吸引力、影响力。优秀的文艺作品对于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部大开发这一世界开发史上的空前壮举,热切呼唤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为之加油鼓劲;同时,西部大开发也为优秀文艺作品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和生活源泉。一方面,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创作出如《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这样反映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动员和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火热生活,运用西部大开发伟大历史进程中所涌现的大量可歌可泣、生动感人的生活素材,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体裁多样、热情讴歌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生动反映这一空前壮举的优秀作品,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充分反映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充分展示西部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让更多的人了解西部、热爱西部、建设西部,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再造山川秀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西部地区贡献力量。

把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作为西部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在巩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上有所创新

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也要重视基础设施问题。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些年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不少地方群众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不能有效地占领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就不能有力地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多的投入,加强西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和巩固宣传文化阵地。

西部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多方筹资、因地制宜、分步推进。西部各地应把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予以统筹安排。中央有关部门在规划、安排支持西部建设的重点项目时,应考虑到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采取倾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东部地区开展对口支援时,也应关心和支持西部的文化设施建设,根据各自的条件,在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给予帮助。设施建设要有计划、分层次进行。一要适度地、有重点地建好标志性设施。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在省会和中心城市规划和建设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博物馆、影剧院、文化中心。二要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县城和乡镇,有重点地建好示范性设施。中央有关部门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资助西部贫困地区建设县、乡宣传文化中心。如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组织实施的“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文化部组织实施的“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广电总局组织实施的“村村通工程”等。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专款专用,保质保量把这些示范性工程建设好,发挥这些设施的示范、辐射作用。三要健全和完善基层宣传文化网络。尽快实现县以上都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都有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为西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西部地区还要注意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开辟资金来源,搞好资本运营,增强文化设施自身的造血功能,解决好已建成设施投入正常运作的经费来源。避免再度出现有钱建,无钱养;一年新,二年旧,三年破,四年垮的恶性循环。

把提高公民素质作为西部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在人才培养战略上有所创新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精神文明建设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当前,西部地区在人才问题上主要面临三个难题:一是普通劳动者的素质不高。虽然初中教育基本普及,但高中包括中专和职业高中的入学率普遍偏低。二是中高级人才流失严重。“孔雀东南飞”的势头至今还没有完全遏止住。三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较大比例在机关、院校和其他事业单位从事行政、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实际应用型人才比例太低。

针对这种情况,西部地区在人才培养上应调整战略。一要求精不求全。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发展高等教育不必追求学科齐全。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先办好一些与当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相适应的专业,力争在部分学科中创出名牌,形成局部领域的人才培养优势。二要求用不求尖。当前西部发展迫切需要的不只是少数高精尖研究型人才,而更迫切需要的是大批有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和良好职业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基础教育要重视发展高中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发展培养与当地资源优势、支柱产业、拳头产品相配套的应用型专业学科和高级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加强成人职业继续教育,不要把主要力量放在追求高精尖上。这样,可以使自己培养的人才用得上、留得住、养得起。三要求实不求名。对西部发展所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可以走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路子,迫切需要的以引进为主。引进人才的重点要以实用为主、急需为主,不追求高职称、高学历,但求所用,不求所有。这样,可以以较少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获得较佳的人才培养效益。

(原载3月3日《精神文明报》,本报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